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

金融科技Fintech:魔鬼还是天使?

日期:2021-11-11

市场,常摆动于“踌躇满志”与“万念俱灰”之间。200美金/股的富途控股,人们说它好到完美无缺,60美金/股的富途控股,人们说它坏到无药可救。自从蚂蚁集团上市失败后,中国金融科技板块频频被做空,几陷入“万念俱灰”之境,问题出在哪?

说到底,这是一个战略方向转型的问题。

金融业是现代国家竞争的胜负手。今年来,国家明确指出两个方向不可过分触及:居民个人金融,和房地产金融。具体原因不需多讲,影响社会安定的事情,不是穿个“科技马甲”就能掩盖过去的。信用卡和房贷曾经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利润基石,如果以后都被严格限制,贷款放给谁?

1.放贷给中小微企业?

国家给出了明确指示:放给实体经济,尤其是中小微实业。然而,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:贷款给小企业风险大,风控难。想做的不让做,让做的不敢做。国家的态度是宁愿牺牲几个“大型互联网企业”,也不能让金融行业走向大局的反面。总之一句话,鼓励放贷给实体经济,至于怎么风控,自己去攻克技术难题吧!

发展“供应链金融”,是最有希望同时解决国家想要扶持实业,和金融科技(fintech)企业安全赚钱两大难题的方法。中小微企业的信用很难核实,不如从交易行为本身入手,放贷给真实存在稳定供货关系的小微企业,等账期一到,由大型企业来还款。这样的模式既支持实业,又让金融企业赚钱,还符合国家战略,一举三得。

听上去非常美好,难点在哪?答案是技术。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是“小频短急多”,不同行业间差异极大,环节错综复杂。正是因为难,传统金融业才选择放弃了评估交易,而中小企业难以满足评估个体资质的要求,这才导致金融资源向大企业单边倾斜。但其实,交易数据一旦形成,是可靠的,任何人都很难篡改,利用物联网、区块链、大数据等技术,可以实现验证,并据此授予小企业信用。高层一再强调发展“产业互联网”,正是希望将金融之力注入到每一个微小的中国制造当中。

2.两种常见的金融科技“套路”

由于难度大,在国内从事供应链金融行业的fintech公司并不多。即使一些圈内知名玩家,往往也只能浅尝,面对真正的痛点寸步难行。

比如盛行一时的供应链金融ABS,也是联易融科技HK.09959的主营业务。大意是:“核心企业欠多家供应商账款,金融科技平台将其逐个线上化,帮助券商打包变成证券,转手卖给二级市场”。近年来使用ABS最多的是地产公司,从万科到碧桂园,再到中国恒大,累计发行的额度高达上千亿。ABS能否帮助到供货商呢?恐怕很难。这些账款原本是次月结算,但由于ABS产品期限大多是一年,账期也就相应变成了一年。初衷是帮助小微企业融资,结果却成了帮助地产公司变相融资。在整个过程中,供货商折价转让,地产公司提供信用,二级市场承担风险,金融科技仅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。

联易融的另一项业务“多级流转云”,大意是: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,从银行取得授信,再由核心企业将额度层层分给供应商。这类业务起源于“反向保理”,“反向”指:不是由小企业,而是由核心企业提出申请,并出具确权函,银行依据确权函向供应商垫款。整个过程的核心是“确权”(线上确权或实物确权函)。核心企业一旦确权,就必须在承诺时期内付款,还会占用自身的授信额度,因此不会轻易发函。假设中小企业都能拿到“确权”,融资其实并不困难。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,帮助有确权的小企业提供服务,归根到底仍是对核心企业的附庸,业务本身不会有太多利润,甚至亏损。

3.“科技tech”究竟能为“金融fin”带来什么?

金融行业中“科技”的价值,在于勾勒各类型企业的“资金需求图谱”和“风险图谱”,以便识别不同的客户,为其提供恰当的服务。如果避重就轻,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和确权,那么科技就无法发挥最大作用。

近年来,一些非互联网出身的企业也在探索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。比如A股的某产业科技龙头,能够基于自身的资源来整合交易数据,勾勒客户画像。但是,金融行业本身门槛极高,勾勒用户画像是一回事,利用画像开展金融服务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
比较下来,有一家兼具科技能力和金融实力,但多数人不太了解的公司——盛业资本(HK.06069)。盛业资本出身于商业保理,长期为建筑、能源和医疗行业龙头的供应链做保理,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一。盛业做得是“正向保理”:由供货商提出申请,信用额度给到小企业本身,不占用核心企业的资源,也不需要硬性的“确权”。这样的模式决定了盛业必须在底层搭建科技系统。举例来说,一个建筑工地项目,通过安装电子地磅、收货平台等设备来收集信息,打通与核心企业的采购系统进行验证,后把这些数据放到AI平台上测算,给出画像,最后提供金融服务。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“闭环”,从技术支持到金融服务要一体化,而不是仅仅提供咨询。盛业去年已被列入恒指和港股通标的,主要股东包括新加坡淡马锡,无锡国资等一些实业资本。

4.魔鬼?还是天使?

金融科技是一种手段,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,取决于最终受惠者是谁。中小微企业是弱势群体,难以享受金融资源,还要承受赊销压力。2020年中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存量超过10余万亿,这些应收账款的所有主体都是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。帮助真正有需求的中小微企业,才是金融科技的未来。

*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。